友部资讯

历经二十余年,打造文化产业品牌还有哪些角度?

发布时间:2024-01-19 10:50:55    浏览次数:

开栏语:


新质生产力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年伊始,多地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出台系列举措,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于文创产业而言,未来已来,专家高屋建瓴的分享更有助于企业锚定方向。天府文创云于今日推出全新专栏《围炉谈文创》,拟从理论政策解读、文创动向追踪以及文化热词评析等方面,与您共论属于文创的未来。


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第一期《围炉谈文创》,我们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蔡尚伟,就我国文化产业品牌发展以及文化产业人才等议题展开探讨。


1.jpg


01

我们应当怎样促进数字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又应当注意什么?  


蔡尚伟: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演进,文化数字化走过了奠基起步、持续升级的过程,从工程层级发展成了国家战略。2022年,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布,数字文化产业是重点领域之一。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何产业,第一属性都是经济属性,都是要创造财富,通俗地说,是要“挣钱”,不管为国家,为企业,为个人,都是要“挣钱”,那就必须符合经济规律,要有价值交换、价值变现。文化产业,也是一种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用文化来挣钱”的产业,需要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产、文化资本,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2.jpg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数字文化产业的前提是“数字化”,是把还不是数字形态的文化内容转化成数字形态。比如把原始文物、纸质文献、口传文化、电影胶片、模拟电视等等,转变成可无限复制、长期保存的数字内容。某些地区和机构的文化内容数字转化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但是还有相当多的单位因为缺少经费、人力、技术及设备等,没有充分开展有关工作,很多文化内容存在流失消亡的风险。这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一点。


我个人也基于这个认知,几年前启动了“百岁老人口述史”的工作,力图用数字方式留存百年来最鲜活、生动的文化。文化内容如果已经在各个单位内部充分数字化,接下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联网建库”,让数字形态的文化内容资源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网络体系内,遵循价值规律,实现确权、估价、交易,从而得以价值变现、价值增值、产业发展。  


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艺术馆、学校、书院、媒体等文化单位在数字化之后形成了许多的内部数据库,由于是自己投入、自建自用,就形成了众多的数据孤岛,使用效益和效率都很低。如果把这些数据连到一起,共享、流通、再生产,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能起到聚变效应。那就要求各单位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使用统一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形态标准、标注标准等,以利于后续高效对接。在文化数据外向关联,把众多“小数据库”联网建成“文化大数据库”的过程中,利益机制特别重要。应该避免简单的行政化推进,用好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等手段,激发各方的内生动力。  


在这中间版权保护和版权变现、交易是关键因素。而版权要真正产生经济价值,还得看内容的文化价值、传播价值、再生价值,还得有品质和品牌的基础。所以在文化数字化、海量化以后,还必须加大IP化的工作,否则平庸化、天量化的文化内容可能变成拉低文化水准、淹没文化精品的力量。


3.jpg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文化大数据库建设好以后,怎么利用大库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怎么创新文化形态,满足人们在不断迭代的“文化参照系”下不断翻新的文化需求,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就变成一个长期的基本问题了。文化的场景化、故事化、情感化、全息化,是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些方向。


基于开放多元、文明互鉴的理念,在文化大数据的支持下,各个单位自身的文化资源广泛地与外部资源交合,二次创作、三次创作……N次创作,为产品数量的激增提供了保证。而坚持“数实融合”,增加场景、故事、情感等因素带来的全息化、沉浸式文化体验,又能提升文化品质和综合效果。


在这些方面,有的单位已经有成功案例,而很多还只是一些理论上的推演,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创意能力跃升和新商业模式构建。如果能真正把这条数字文化产业逻辑链打通,中国文化产业一定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  


要从根本上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长远发展,就需要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鉴于数字文化产业的属性,很难对应到传统学科体系里的某一个学科,建议将其作为交叉学科予以重点培育,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加大建设力度,将数字文博、数字文旅、数字文字、数字文创等方向统筹推进。并且尤其要注意贯通理论与实践,联通高校与社会,融通文化与产业,培养真正适应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


02

在您看来,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或者说可以从哪些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呢?  


蔡尚伟:文化产业在中国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突飞猛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化方法论也已初步建立起来。当然,文化产业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在新的发展阶段,用新发展理念,给予新的政策支持,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还可进一步激发出来。  


首先是书院文化产业。中国已经进入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尤其需要活化、转化中国固有的文化因素,因应当代人类生活、生产需求,直面社会发展问题,进行彻底的、系统的现代文明建设。而书院是源于中国、最有中国底蕴、最富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与教育平台。博物馆、美术馆等,实际上都是西方的舶来品。


4.JPG

锦江书院 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公众号


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今天,书院文化理应得到高度重视。更何况书院被韩国申请为世界遗产后,中国更应受到启发,重拾书院的价值,守正创新发展书院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几千个书院。


源自汉代文翁石室的锦江书院由四川大学及石室中学继承,岳麓书院由湖南大学继承,求是书院由浙江大学继承。如今的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等传统书院和大量的新型书院事实上已经是综合的文化甚至文创、文旅平台,具有较强的文化产业属性和发展潜力。


只是不少传统书院如嵩阳书院、平顶山紫云书院、永嘉书院、万松书院等,还比较依赖门票收入。如果国家能够明确新型书院标准,确立其全民研学载体、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国学教育基地、文化智库与传播平台等功能定位,给予政策支持,书院文化产业定能得到较大发展。  


国防主题文化产业也值得特别重视。这个时代尤其需要培育清新刚健的青年文化、国民文化,国防主题、军事主题的文化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清晰可见的。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黄浦军事主题园、大金山国防园等相关文化产业载体都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5.JPG

图片来源:银川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


学习型、功能型游戏也应大力发展。数字游戏具有广泛的爱好者社会基础,行业盈利能力也特别突出。优化其功能,提升其辅助学习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助推游戏产业走好健康发展道路。国内功能游戏先后产出《榫卯》《家国梦》《普通话小镇》《碳碳岛》《绘真•妙笔千山》《我是航天员》《快乐视界星球》等代表产品。但在功能游戏用户规模上,2022年,我国功能游戏用户约为5500万,与全国6.64亿人的游戏用户规模相比,当前中国功能游戏的用户占有率较低,还应继续发力。  


此外,还有一些方向也值得社会进一步关注。比如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未来十几年里,生态文化产业应该大有可为。史志文化产业也有一定发展空间。如此种种,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拓展。


03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人才不足等问题,那么您怎样看待这一现状?  


蔡尚伟:人的生存,本质上是精神性生存、文化性生存。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下,文化产业的作用、地位不断彰显。近几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与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经济形势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仍然十分强劲,并通过与“一带一路”相关共建国家和地区加强文化产业合作,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并对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9357亿元,同比增长7.3%。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达到 10.7%。在面临严峻疫情挑战的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总体平稳,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资产总量、利润总额、投资规模保持增长。


而在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06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20年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9%。2021年,九大文化行业营业收入与 2020年相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43个行业种类中,41个行业营业收入比2020年增长,增长面达95.3%。 


从两年平均增速看,虽然面对比较复杂的形势,但很多行业仍然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内容创作生产4个行业增速高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6.7%、13.8%、10.5%和9.7%;文化投资运营、文化装备生产行业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8.4%、7.2%。


6.JPG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这充分说明文化产业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值得在今后的国家经济发展布局中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有关方面应该出台更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发挥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和社会总体发展的赋能、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融合式发展、高质量发展。  


另外,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快于全部文化产业5.7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30.3%,占比首次突破3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文化新业态的发展壮大有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数字文化产业在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中国可以进一步促进数字文化产业与其他数字经济部类的协同发展,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及整个文化产业体系的体量,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可以特别着意布局智能文创,加大力度支持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产业各环节、各方面全面深度结合,瞄准世界前沿,择机弯道超车,实现中国文化生产力、创造力的全面跃升。


7.jpg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人才因素是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也有对人才的巨大需求。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爆发式发展,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年轻人在同龄人中占比已经非常之高,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院校也为数不少。但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中,仍然暴露出明显的人才紧缺问题。最紧缺的就是有文化、善创意、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大部分地区和企业也缺少国际化的高端领军人才,管理人才。很多用人单位也反映,不少年轻人才身上还存在着动力不足、目标不清、创意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作品、产品的质量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岗位教育等结合的全面、全程教育体系。可以从娃娃开始,培养其好奇心、想象力、表达力等。高等教育阶段尤其要破除狭隘的“专业主义”,鼓励学生厚基础、宽口径、敢创新、勤实践,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未来,面对世界、面对挑战,为文化产业准备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